日志

[浙江 杭州] 浙江括苍洞

已有 2642 次阅读2012-11-10 20:10 |系统分类:游记

    “仙居”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而以它作为一个县名的恐怕唯有浙江仙居县。而更为稀罕的是,“仙居”县名来自皇帝的御赐。

     提起仙居仙居县名的来历,随便问一个仙居人,他们或许都会不无自豪地说出个一二三来。

     公元1007年,正在狂热推崇道教的宋真宗为何将浙江东南一个山区小县“乐安”更名为“仙居”呢?至今民间流传着乐安县城西郊王温员外因乐善好施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而史书上除记载这一传说之外,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

     1005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无法考证和还原当时更名的来龙去脉,也无法考据宋朝真宗皇帝赐名的仪式和场景,我也没有看到当年的“皇帝诏曰”。但从宋真宗后来对仙居括苍洞天的钟情青睐,我敢断定:皇上隆恩主要是由于括苍洞天的卧龙藏真,或许再加上天姥山的传说以及子虚乌有的王温传说,才将“乐安”更名为“仙居”的。赐名10年之后的公元1018年,修缮括苍洞宫观时,宋真宗将其更名为“凝真宫”并赐扁额,又“投金龙白璧”。仙居的好山好水,尤其是括苍洞天的隆盛,想必好道的皇帝不会孤陋寡闻。

     真宗皇帝当朝汇编的《大宋天宫宝藏》,以及之后据此择要辑录的《云笈七签》,已经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洞天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洞天,是指道家编造的所谓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括苍山洞被列为第十大洞天,周回三百里,号曰成德隐玄之洞天。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洞不在深,有仙则名。括苍山洞位于括苍山脉麻姑岩小山系北延段福星山山腰。主洞深宽各为29米,洞顶高6米,洞口向东,面对巍峨的括苍山浙江东南第一高峰括苍山主峰米筛浪位于洞口东南方,清晰可见。东汉时太极真人徐来勒看中这一风水宝地,在此落脚修道担任首任洞主,自此括苍洞福星高照,据史料记载,至北宋就有12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他们是:东汉的徐来勒、王远;三国(吴)时的左慈、葛玄、蔡经;晋代的郑思远、平仲节、羊愔;唐朝的叶藏质;宋代的陈会真、马自善、王崇祐等人。在括苍洞天管辖范围之内,王远、麻姑相会于蔡经住宅的一段传说,为后世留下了“沧海桑田”和“麻姑搔痒”等成语典故。蔡经隐居的故宅于南朝梁代由梁武帝诏建为隐真宫,南宋兵部侍郎仙居人陈仁玉撰写《隐真宫庄田记》碑文的石碑至今尚存。括苍洞南边的麻姑山丹霞洞是道教第十福地,而冲应真人葛玄也早在三国孙权时期就于洞天辖区附近建造了纯熙观。

    因工作关系,我曾无数次来到括苍洞。年轻时寻访括苍洞天,总是被路边土墩上的一棵千年香樟吸引了眼球,古樟与洞口遥遥相对,树干下部已经空心,而青枝绿叶依然生机蓬勃。至括苍水库的坝脚下,沿右边的山道小径而上,小径蜿蜒至小山腰,只见一个荒凉的山洞,洞口依山而建几间破败的土墙小屋,目睹此情此景,看到房前四眼连体石脸盆,还有方形和圆形石槽,以及破损的石碑,内心不禁一阵诧异和酸楚。我为此这样写下了《道家第十洞天》一诗:“谁能长生不老/谁依然在洞中苦炼妙药神丹/太极仙翁早已是飘散的云雾隔世的苍山//废弃的石脸盆/模糊的老碑文/问太阳是否还有炼丹炉的温暖/问月亮是否还记得盛大的仙乐//讲道学道的人呢/仙人远在天涯/道士早已走散/括苍洞  出家人的心一样荒凉//仿佛汉朝仙人遗落的一只空葫芦/多少年一个本土的老和尚此处为家/一个来自北方的道士郁郁寡欢”。

     2007年,正当仙居县筹备“仙居”命名千年庆典的大吉之年,出生于道教世家的闻玄真道长来到了括苍洞,在有关部门及仙居县老领导和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开始了凝真宫的恢复重建工作。短短3年,宫观主体工程完工。近两年,八方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数以百计的国内外嘉宾和信众来到括苍洞,修习武术、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

     在重建凝真宫的过程中,大量文物被发掘出土。其中有唐朝的岩刻“真源”,以及宋、明、清历代文物。仅宋朝文物就有金龙白璧、石刻镇山石、石刻洞宫界石碑、木制扁额“别有洞天”等十多件。据史料记载,自唐玄宗李隆基到宋宁宗赵扩,共有6位皇帝对括苍洞赐名赐物。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颁诏书建洞宫,赐名为“成德隐玄”。此后,北宋真宗、徽宗皇帝,南宋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皇帝孝宗、光宗、宁宗均有御赐。括苍洞天在唐宋两朝的鼎盛期持续500多年,其中仅12世纪的90多年间即有四位皇帝御赐。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当时括苍洞管辖山林田地合计4303亩,远超过道教第二大洞天黄岩委羽山洞和第六大洞天赤城山玉京洞,为台州各洞宫之首。

     唐摩岩篆刻“真源”可谓洞宫出土的稀世宝物,我们如今对其来源还不得而知。唐宋时期,老子故里(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叫作真源县。李唐王朝认老子为先祖,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改当时的谷阳县为真源县,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高宗在乾封元年还亲临鹿邑朝拜太清宫,祭祀老子。高宗认为,太清宫是先祖老子的诞生地,是真理(道家、道教)的发源地,所以叫真源。当年是哪位高人仙真首先将括苍洞天比作“真源”,与老子故里相提并论?这个谜底不知何时才能揭晓。

     2009年2月23日,正值属龙的我阳历生日,我徜徉在天涯海角沐浴着温暖灿烂的夕照。而此时的仙居忽然乌云笼罩,冬日里却电闪雷鸣,一阵冰雹(仙居当地百姓俗称“龙雹”)哗然而下。正在这时,工人在清理括苍洞里头右边的副洞时发现了埋藏的金龙白璧,白璧已经风化而残破成段,金龙仍完好如初。金龙的出土也仿佛晴天霹雳引起了轩然大波,网上和民间纷纷质疑其造假炒作,后经文物部门鉴定属实才暂告平息。如果金龙白璧真为当年真宗皇帝所赐宝物,根据史书记载来推断,金龙白璧应当在御赐100多年后被埋藏地下,等到重见天日已经过去了800多年。宋徽宗统治时期,仙居吕师囊响应方腊起义,义军自西向东席卷仙居台州各地,洞宫道士逃避战火之际仓促地将宝物埋藏于副洞。

      括苍洞天,你曾经的鼎盛和辉煌,为何到了元朝以后却一蹶不振?我在寻思,除了道教本身的问题,恐怕主要是异族的统治、频仍的战火使得括苍洞天的崇高地位一落千丈。

元代蒙古族、清朝满族对汉人和汉族传统文化的压制,明王朝对道教的提防和控制,特别是信奉藏传佛教的满清王朝给了道教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和摧残。自元代至文革的700多年里,宫观几经毁废,香火断续,或改作佛殿,或佛道共处一洞。明代徐崇点《括苍洞》一诗就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写照:“洞口寂寂静尘埃,旧日仙翁去不回。夜月每怜丹灶冷,春风时见碧桃天。僧留灯火传衣钵,苔没碑文卧草莱。往事凄凉宁可数,前身谁复说天台?”

     文革浩劫之后,各地宗教活动场所陆续恢复重建,而不可思议的是,仅在5年之前,县名来源于道教的仙居却没有一个道教宫观!那样的仙居,其历史文化的承续无疑是有明显欠缺的,也是名不副实的!

     从全球发行量来说,道家经典《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可是,道家追求宁静自由、自在无忧的神仙境界却为何衰落?土生土长的道教又为何不敌外来的佛教?这或许还与以下因素有关:它的理论基础尚不稳固,理论严密性和系统性不足,学说的模糊性和诡诈术的迷雾容易失之玄虚;神系混乱,追求现世得道成仙与长生不老的个人目标,缺少为大众服务的宗教目标和使命;不切实际的长生成仙目标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道教内部结构松散,收徒严格,传教不力;道教是多神教,供奉的神仙太多,容易形成旁门左道。

    正当仙居千年庆典之际,括苍洞紫气东来,凝真宫被批准恢复重建。如今,金碧辉煌的凝真宫已经矗立于括苍洞口,洞宫俨然呈现唐宋气象。这正如宋朝仙居县令刘光《括苍洞》诗云:古洞藏真不记年,翠崖苍壁故依然;怪来一夜清无梦,身在仙家第十天。

     重建的凝真宫主殿高29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外观和内部装修一改道教宫观朴素暗淡的传统,凝真宫修复筹备组以其全新的理念试图给人以更多的喜悦而非沉闷压抑。无论是二楼三星殿的福、禄、寿三星造像,还是三楼三清殿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造像,都辉煌壮严、气势恢宏。这种亮丽的建筑风格也引来了许多争议,但我觉得这一不拘传统的另类作法或许具有探索创新的意义。道教,只有探索创新,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深入民族血液的道家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浴火重生。当宫观后续工程陆续完工后,一个弘扬道教文化的福禄寿三星道场将吸引世人的眼光,这个曾经闻名华夏的名山洞天必将重放异彩。面对此景,放眼未来,我不由得想起宋朝薛如初的诗《凝真宫》:仙翁曾是便升真,灵迹千年事转新;碧洞峰前开紫府,清溪门外隔红尘;祥云瑞霭笼金殿,羽盖霓旌拥玉晨;今日胜游诚有遇,麻姑留我醉经春。



握手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 等级
    LV.6
  • 积分
    1713
  • 威望
    883
  • 驴币
    1585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