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天柱山小记

已有 1396 次阅读2010-12-20 23:18 |系统分类:游记|

天柱山在哪里?很多人并不知道,十多年前,当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风行全国时,我第一次知道了天柱山这个名字。
余秋雨先生到达天柱山时,知道天柱山的人更少,天柱山的旅游业还远没有今天这样红火,余先生于是便有了《寂寞天柱山》的感叹。于今的天柱山,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可谓人满为患,已经不再寂寞。但是,在未去过天柱山之前,我和许多的人一样,还没有听说过天柱山,只是我去过一次之后,便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原来天底下竟有这样一个美妙的而且曾经又是如此显赫的地方,而我竟然从来不曾注意过。
2010年12月,我来到安徽省潜山县,游览天柱山。一路上大约六个小时的车程,根据一份有关报道和导游的介绍,天柱山又名潜山,“潜”即“隐”也,其主峰在崇山峻岭之中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壁立千仞,一柱擎天,又深藏于万山之中,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故得此二名。潜山县在春秋时期称为“皖国”,故天柱山又称“皖山”,而安徽省简称“皖”亦来源于此。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封天柱山为“南岳”,民间称“万岁山”,这一地位维持了700年,直到后来隋文帝志在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而天柱山就被知情者称为“古南岳”。但从后来的历史看,帝封“南岳”的改变似乎没有太影响天柱山在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上的独特魅力,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许多大文人,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陆游等,都曾对天柱山留恋不已。
我们清晨出发,到达潜山县城吃过午餐,下午去游览三祖寺。天柱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在历史上佛教和道教都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掌故,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诗文和轶闻趣事。这在三祖寺景点感受很突出。
三祖寺原名山谷寺,建于南朝,在天柱山进山口的凤形山上,传说建寺之始就曾是佛、道两教相互争夺的风水宝地,终于让佛家得到。三祖寺的名称是为纪念曾在此传道的禅宗祖师僧粲而得。佛教的传入中国,是中国第一次吸收外来文化并融合形成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成功范例,禅宗的六代祖师中,三祖僧粲并不是很有名,但因为禅宗的影响,加上现在恭逢盛世,好象六代祖庭都已修复开放,现在的寺名即是由赵补初所题。
三祖寺从外面看规模不大,但进入寺院后,曲径幽深,有不少的历史遗迹可供观赏。其中与三祖有关的三祖立化塔、三祖舍利塔“觉寂塔”因为年代久远,其文物价值自然是令人刮目相看。原来还有一座“资寿宝塔”,据说是宋朝时,皇太后为仁宗增寿做佛事而建,塔毁之后,朝庭又在原址建“资寿宝殿”。且有大书画家米芾,为此殿作《山谷寺选佛场记》碑铭,更是难得的宝贝。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旅游淡季,寺院里只有我们一行的几十位游客,一路上偶尔碰到几位闲坐的僧人,寺院里显得分外的清静。寺庙依山而建,走过一段弯曲的小路,又沿着数百级笔陡的台阶拾级而上,再找一块大石头席地而坐,吹吹风,看看寺院中那些古老建筑的有些斑驳的砖瓦,那些历尽岁月的风霜而残存的碑亭,心中难免生出无限的感叹。想想这小小的寺庙,曾经有那么些大德高僧在这里传授奥妙的佛理。禅宗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这里活动,这附近还有一座马祖庙,是有名的禅师马祖道一活动的地方。传说后来禅宗六祖结束了衣钵传人的传法方式,但禅宗却是从那时才真正走向了它的鼎盛时期。
这些人和事都已过去一千多年了,在这些人生活的年代及以后的一千多年来,山外的世界不知经过了多少封建王朝的更迭,而这座寺庙也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兴废,佛教禅宗的香火熄灭又点亮。当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在这科技昌明的时代,依然有出家的僧人,崇佛的善男信女,佛家的心理解脱真的有其不二法门吗?也许,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名利之争,只要有名利之争就会有失意之人,只要有失意之人,就会有对精神抚慰的要求,宗教便有市场了。
余秋雨先生感叹,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大文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希望在天柱山安家的愿望?这个家,当然不只是居家的家,也许更是心灵上的家,人们寻找心灵家园的活动,都是与其在名利场上的进退相联系的,累了,就要憩息片刻,失意了,就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天柱山,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地方,从山外看它毫不张扬,而进山之后,却别有洞天。那些胸怀抱负,等待机会的人,就会把它当作藏龙卧虎之地。
三祖寺的旁边有一石牛古洞,为“潜阳十景”之一,是游三祖寺时不得不游的地方。一条小溪涧的两旁,有许多的大青石,有一石状如黄牛,岸边又有一小洞,故名石牛洞。场面并不怎么宽广,是一个僻静的地方,与一般的山间小溪的景色也并无太大不同,但走近了看,两岸的石壁,包括石牛之上有各种风格的摩岩石刻。这些题刻不是一般游人的信笔涂鸦,而是出自唐朝以来历代名家的手笔,在三百多幅名家题刻中,有一首北宋黄庭坚的《题山谷石牛洞》诗云:
司命无心播物 祖师有记传衣 白云横而不度 高鸟倦而犹飞
游寺院的人,时常会有一种宿命的心情,在禅宗祖庭,难免记起那衣钵相传的六代祖师的故事。一种文化的传承,往往经过千百年,而人的一生则不过百年。禅宗在中国的所谓传衣,在乎的是一种名份;而传灯,则旨在渡人于苦海。禅宗的长明灯的不熄,全赖几代大师默默于续继香油,而为后世所知者,唯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而已。多少高僧大德隐于穷乡僻壤,深山幽谷。
追怀先哲,感念浮生,触景生情,许多人怕是都会有“高鸟倦而犹飞”的同感。哪怕是过去了上千年,读书人的济世抱负和怀才不遇仍然如故。文人虽然也会有放浪形骸,留恋山水的,虽然也有参禅悟道,看破红尘的,但恐怕没有一个读书人是立足于出世的,才华横溢也好,满腹经纶也好,原本都是一心指望有所作为,为社会作点贡献,建功立业的,古人叫追求功名,现代人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是在仕途不顺,眼看自己的年华随风飘去的时候,难免有些牢骚而已。“高鸟倦而犹飞”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吧?
傍晚,我们离开三祖寺进山,宿于山中的森林公园宾馆。第二天清晨起早登山。
绕行一段山路后,于东大门乘坐索道缆车,从山路上向山顶望去,烟雾缥缈,如入仙境。时值严冬,山中气温更是寒冷,人坐上缆车之后,顿时感到寒风刺骨。此时天刚刚亮,有一个短时间的日出,日光透过云雾,照进山中,山上林木茂密,履盖在山坡上,点缀在悬崖峭壁和嶙峋怪石之间,在日光照耀下,极为壮观。只是这景象转瞬即逝,天阴了下来,烟雾飘荡在山谷中,冷风在山谷中低沉地嗖嗖呼啸,我连着打了几个激凌。
下了缆车,开始步行,从一青龙潭边走过再沿山路攀登,一路上的景点都来不及细看,加上迷雾重重,也看不很清楚,不过那种感觉却十分的虚幻和奇妙,恍恍惚惚象在梦游。不知不觉便进入了被许多游人津津乐道的“神秘谷”。
神秘谷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千百年来一直都只是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之中,为人迹之所罕至,而近年来被人们发现和开发,成为天柱山最富特色和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之一。因为有雾,能见度低,不经意地发现,当我们凳山到达神秘谷口时,随着高山气温的越来越低,山路两旁的树木都己挂上了冰凌!尤其是那些千年古松,松针都是一片雪白晶莹,一派“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异景象这种雾凇的景观,在平时怕也是难得一见的吧?可见游山玩水也不一定要赶在人如潮涌的旅游旺季。我们一行几十个人一时都来了兴致,加快了行进的步伐,沿青石台阶攀援,钻进了山洞。
神秘谷路险、洞奇、景色美。神秘谷本没有路,所以一直没有被发现,许多年来一直流传着有一个神仙福地的地方隐藏在山中,见识过的人却很少。
1980年代,这个传说中的神仙福地才被游人偶然发现。并被命名为神秘谷。近年来因为游人的增多,才在石洞之间和石壁之上开凿出一条线路,不过这条路,单靠双腿依旧是无法通过的。
洞在垒垒巨石的夹缝中,钻进去之后,发现洞中有洞,洞上亦有洞,有的洞,洞口很窄,进去之后却变得十分宽敞,容人无数;有的洞,深不可测,进去之后,拐弯抹角也找不到出口,有点阴森恐怖,正当你慌乱之际,又可在洞深处看到一线光亮,找到一个出口。从洞中钻进钻出,几十个同伴,竟然都见不着踪影,只听见欢呼雀跃的怪叫,在山谷中传递着惊喜,这么一大群成年人,仿佛一下子都回到了童年,为人师表的矜持全都不见了!钻过了几个洞,以为可以松口气,沿石级继续上山了,哪知,山洞象是钻不尽一样,前前后后竟然有五十四个山洞。
人都有些累了,微微有些出汗,可是一出山洞,山谷中的阴风刮得人哆哆嗦嗦,洞中时而可见泉水叮咚,洞外则阴风阵阵,崖壁上全是油光光的冰凌。在巨大的石壁上虽然时有人工开凿的石级,但还得手足并用,全身匍伏在地,象蠕虫一样爬行才能向前挪动,因为冰冻,滑溜溜的石壁上脚穿的鞋子打滑,我们只好脱下鞋子,靠脚上穿的袜子的磨擦力一点一点往前蹭。这时候,身边的同事便自动的伸出援手来,推推搡搡,连拖带拽,才一一渡过。
行至山谷中途,稍事休息,但见奇松异石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无限神奇,特别是有几棵生长在绝壁之上的古松,或曲屈盘旋,或傲然屹立,错落分布又互相呼应,近在眼前又无法企及,风姿绰约,在奇峰之中构成一幅美妙的活的泼墨山水画,迷醉于眼前的美景,我一时竟感觉不到疲劳和寒冷,天上人间,不知身在何处。一位同事从下面爬上来,见我发呆,叫道:“等什么呢,看你都把头发等白了!”,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头:山谷中湿冷的阴风吹得头发都已变成了冰针,再看看身边的其他人,也都已是满头白发了。真是奇妙啊!我一时激动,对着山谷使出全身力气一声长啸,山谷中缓缓传来一阵回声。
一路的美景来不及细看,在一行登山者中我们已经有些掉队了,等我们走出山谷,到达一个叫渡仙桥的地方,才赶上先行队伍,一看时间,已经中午十二点了。再前行一段路,就到了天柱峰前,导游说,由于雾太大,看不到天柱峰了。天柱峰凭地拔起500米,巍然屹立,若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而我们走到跟前却无法一睹真容,这真是匪夷所思,但事实便是如此,我们只有从一份旅游宣传单的彩色图片中欣赏它的挺拔的雄姿,然后再从诗人的描述中去遐想了。李白曾从江上遥望天柱峰,留下了“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的佳句。白居易《题天柱峰》诗云:
太微星斗拱琼台 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 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 翠付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 紫清仙鹤认巢来
朱熹也曾借《天柱峰》来寄托怀抱:
屹然天一柱 雄镇斡维动
只说乾坤大 谁知立极功
天下有此等奇观,却又如此地深藏不露,自古以来,有多少的迁客骚人籍以抒发情怀,又有多少的高人曾隐于山中,怕是再也无从知道了。
“左慈高隐处”,我们是在下山的时候经过的,这个传说中的人物,都说他在天柱山炼成了丹药,终于成了仙,今天的人恐怕是没人再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了。我们下山的时候,山雾已经退了许多,山中的能见度已大大提高,在左慈炼丹湖边,我们还特地去看了左慈炼丹庐,靠近湖边小路的山坡中有一仅容数人的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多少有些让人失望。
佛、道两教在天柱山都有很深的渊源,佛的追求是失意者的心理平衡,而道的追求是长生不老,为了找到长寿的方法,历史上的一些道教修炼者从外丹炼到内丹,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理论和修炼方法,效果则不得而知。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而追求总是没有止境,“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炼丹者追求自然生命的不朽,而创立极之功,其实也是人在追求另一种不朽,即英名的永恒。
下午,我们乘车由原路返回,大家都感到意气盎然,有所遗憾的是,时间太短,还有许多的景点没有玩到,只能待来日再游了,在这次短暂的游览活动中,也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位老师在攀登神秘谷的时候,因为山险路滑,把脚给拐了,当时就肿得很厉害,是大家交替搀扶了一段之后才由山里的轿夫抬下山的,这次游天柱山可说是有惊有险了。“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可见此话不谬。
回家的路上,又下了场雨,天黑正好到家。


握手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烟的寂寞 ID 913

  • 等级
    LV.6
  • 积分
    1337
  • 威望
    656
  • 驴币
    956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