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5|回复: 2

一路精彩,只因有你们相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7 17: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1.jpg


  犹记得94年、95年前后,我总是一个人扛着包,在深圳周边的山上折腾。那时候根本不可能想象,我们会有现在这样一群彼此认同、互相熟悉的同道中人。登山户外,就是那么一场特殊的“修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美,找到了自己,还找到了我们的同类。
  在所有我认识的深圳女山友里面,我特别佩服的有两位,一位是梁群,另一位就是丛林的主要创始人桑珠小莉。
  2001年4月,我们一起去青海登玉珠峰。那是小莉的第一座雪山,也是我第二次来玉珠峰。当时,我们深圳队有30名队员,我本来在北坡攀登,小莉则是南坡的副队长。但由于南坡的一位教练出现了严重的肺水肿,我被临时从北坡调去了南坡,参与南坡的向导和接应工作。
  小莉是南坡第一组登顶的,他们登顶下撤那天,我正好送第二组上一号营地,并且在ABC接应第一组登顶的小莉他们。一般来说,顺利登顶成功后回到ABC,都是下午两三点钟以后的事了。所以那天送完第二组后,我原地待命,11点半,我很悠闲地在ABC抽烟。
  忽然,我远远看见几个身影从一号营地下撤。当时,我的直觉是:有人没登顶、被送回来了。我边往上迎,边仔细分辨是谁,走到面前,我看见小莉和两名藏族协作,乐乐呵呵的,边笑边往下走。这时我的心理活动是:“小莉大概是因为当队长太操心了,所以自己状态受了影响,没能登顶。”我一边琢磨着怎么去安慰她,一边顺口问了几句他们的情况。
  结果小莉笑嘻嘻地对我说:“郎啊,我登顶回来了。”用一个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词儿来说,“我当时就震惊了,这还是人嘛!”虽然玉珠峰传统线路难度不大,但这么早从海拔5600米的C1登顶海拔6178米的顶峰、再下撤到海拔5350米的ABC,这还是我第一次遇到。当时在场的两位藏族协作跟我说:“郎哥,小莉走得太快了,我们正儿八经的快跟不上了!”这就是小莉,一个实力超强的登山者。
  其实我们登山,不仅仅是为了站在顶峰的那一刹那。山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包括克服各种困难带来的自我认同的满足感,登山还使我们换一种角度去面对这次人生。
  在山野里,我们知道了人类的渺小,所以真正的登山爱好者,从来不讲征服二字,这就好像说,一只蚂蚁,趁着大象打瞌睡的时候,爬到了大象头上,然后对全世界宣称:“我征服了大象!”这未免有些滑稽可笑。通过与山的亲近,我们体会到了人类的局限性,也由此逐渐明白,人生的局限性。明白局限性并不是一件坏事,歌德曾经说过:“限制之中方显大师本色。”了解了我们的局限性,我们才可能在有限的一生中,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登山还是一种花钱找罪受的活动,许多年前,当登山还没有那么“热”的时候,像我,像小莉这样的人,总是会被身边的人质疑:“你没事儿吃饱了撑的吧?!受那个洋罪,还那么危险,图什么呢?”其实这一点,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我想,至少登山是我自己的选择。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你要学习、工作、孝敬父母、善待家人……这些事情你只能选择怎么做,但不能选择不做。然而登山不是,对于每一个把登山当作持久爱好的人而言,选择这么一项会危及生命的活动,并且认真对待它,这本身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我来了,我看到了,我经历了,我收获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此获得提升和扩展。
  我很少把登山描述为一种运动,因为它与大多数我们熟知的运动完全不同。登山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有一群群的现场观众,也没有随时可以躲进去的更衣室。所以我经常说,登山首先是一种活动,在那样的环境里,你要先能“活”下来,才能“动”。因此喜欢登山的人,大多是人格独立的人,同时也是那种向往个性化生活感受的人。这种“另类”生活,不依靠兴奋剂,没有闪光灯,而是一步步、一次次,用双脚去丈量,用心灵去体验。所以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来讲,大多数登山者的层次,远比那些奥林匹克冠军要高。因为没有人给他们钱让他们去训练,也没有人去包装他们,让他们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对登山者而言,我们首先应当感谢大自然、感谢生命。生命赋予了我们感知的能力,大自然让我们有机会,去获得那些最美好的感觉。
  确实,登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活动。登山登得久了,在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一些令人伤痛的成分。从2000年到现在,有六名我所熟悉的山友,永远留在了高高的雪山上。所以对有责任心的领队或老山友而言:“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实际攀登活动的不断磨砺,通过个体自身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学会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过程中,找到共同的快乐。当然,作为一名老山友,我有的时候也会极端地这么想: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那些先我而去的朋友们,也许找到了更好的归宿。
  登山户外圈里,普遍比较注重环保,也比较热心公益,其实这是有逻辑线索的。因为我们都喜欢美丽的自然,所以我们希望它长久存在。因为我们去过许多偏僻的地方,在获得内心收获的同时,出于人类最纯朴的本性,自然而然的去关注那些远方的人们,以及他们的过去和未来。所以我一直以登山户外圈的朋友为傲,因为在他们身上,总能看到人性的光辉在自然地闪现。
  绝大多数人的登山户外生涯,是不可能完全一个人开始、一个人结束的。正是因为这个圈子一直有着相互关心、共同成长的传统,我们这些本来注定的陌生人,可以成为相互嵌入对方生命的、最有默契的同类。我们在同一个频点上,欢喜悲伤、付出收获。只要一起登过山,我们就是兄弟姐妹,我们就是生死之交。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的长度都是有限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能感受到的美好也是有限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结交到的朋友也是有限的。有了登山之后,这种有限,虽然依然存在,但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却有了另一个层面的体现。
发表于 2011-12-19 08: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旅行需要一群好伙伴,只是不好缺少的。
发表于 2011-12-21 10: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同意楼上个观点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