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88|回复: 10

中国公益:一个草根眼中的希望与挑战(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14: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公益:一个草根眼中的希望与挑战
发布: 2010-1-11 11:55 |  作者: tongyi |   来源: 南都周刊博客 |  查看: 0次

写在最前面的自陈:


我应该算是很一个公益界的逃兵,在公益界工作了一年半之后,我选择了离开,至少是暂时不再以全职的身份工作。因此对于现在依旧在奋战在公益界的同仁表示由衷的敬佩与尊重。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算是将内心愧疚的发泄出来的一种方式,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感受,所见所思与更多的人分享,为更多关心公益的朋友提供些来自一个草根的视角。
另外,这篇文章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所写,并没有具体的数据和资料佐证,因此难免有偏颇之处,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讨论。

希望篇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很有幸的走访接触了大量的NGO、基金会以及活跃在公益界的企业界的朋友,从这些亲身的接触与交流中,感受着公益界每一天的发展。也看到了很多公益界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以尽量简洁的文字将这些希望与大家分享。

希望之一:非公募基金会的快速崛起
自从《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由民间企业家和社会名流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和专项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基金会更加独立,灵活,注重效率。虽然伴随着各方质疑,但非公募基金会的大军的壮大应该是不可逆转的过程。虽然目前的非公募基金还面临着诸如缺乏相关经验,缺乏优秀合作机构,自身定位发展不明确等等挑战;但这个群体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于民间NGO,非公募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更稳定,更雄厚;非公募基金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网络更庞大。这两方面的独特优势为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由于缺乏足够多的优秀NGO合作伙伴,现阶段基金会将更可能采取自行开展项目的方式,而非资助型基金会的运作方式。同样,基金会也会面临来自创立企业方面严格的资金使用要求,因为企业家们自然不希望辛苦赚来的钱打了水漂。但,总体来看,非公募基金会将会在未来中国的公益版图中占据更加强势的位置。

希望之二:大学生参与公益的无比热情
自从2006年尤努斯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以及《如何改变世界》、《穷人银行家》等书籍的热卖,着实在中国的大学生中掀起了公益创业热情。同样来自企业界的努力也功不可没,谷歌公司举办的益暖中华大赛,零点集团举办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等多种公益创业的比赛让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公益心有了用武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公益,开始以一种更加深刻的眼光来看待公益,这些无疑是对未来公益人才的一种很好的“市场孵育”。当然,大学生投身公益的道路会非常曲折,特别是在现阶段情况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投入公益界还并非是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将期待3~5年后,今天播下的种子会生根发芽。

希望之三:推动税法改革的力量
对于NGO的法律身份的认定,以及公益善款的免税/减税的政策的缺失一直是业内人士诟病的顽疾。然而好消息是:目前来自国内最顶尖的若干家基金会正在全力推动国务院对于相关税法的推动。虽然来自民间的推动力量一直都在,但像如今这样以“群体谏言”的形式直接上书国家高层机构的努力还是让我眼前一亮。而且鉴于发起这项推动工作的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基金会及业内权威人士,相信必定可以加速相关税法的调整与改革。

挑战篇

同样,挑战永远与希望并存。我有个不恰当的比喻,现在中国公益就像是一艘大船在激流中迅猛前行。然而究竟能否驶向正确的方向,能否避免误入道德的浅滩而搁浅,还有一些挑战需要大家共同注意。

挑战之一:社会企业走向何方
本来,社会企业的风潮与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是我这一年多以来感受最强烈的两股旋风。但之所以将社会企业的问题归结为挑战而不是希望,是因为在我看来目前推行社会企业有道德上的风险。这里存在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本身是学者从诸多激动人心的社会改革实践中抽象出来而成,尤努斯先生创立的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这一概念在全球盛行。也就是众多的社会改革实践在前,而推广这个概念在后。因此,尤努斯们不会首先考虑如何利用商业模式盈利来支持自己的项目,而是先直面深刻的社会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处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然后目前国内的情况是,大家更多大谈特谈商业盈利模式,将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概念来追捧与膜拜。特别是当我们无法以权威的标准认定社会效益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些以社会企业为名目从事商业项目的情况。仅仅谈解决社会问题是不够的,更应该强调的是解决社会顽疾。例如任何一家企业或社会企业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这一社会问题,然而并不能将他们一并归为一个概念。就像将同样的药品以低价卖给贫穷地区的人民或以市场价格出售给穷人,我们就不会认定后者为社会企业,虽然它解决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虽然上面的阐述比较泛泛,但一个组织以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决定了它是否配得上社会企业这一荣誉称号。社会企业该解决的是现有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所创立的“社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盈利,那么我们就应该怀疑它把握的是社会问题还是潜在商机。

挑战之二:资源能否更有效的分配
在我亲自走访了大量NGO和基金会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现象:目前公益意识最强,决心最坚定的群体并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源。目前有大量的民间机构,他们的诞生是因为创始人亲身经历的种种社会不公或磨难促使其要解决某种社会问题。因此这些草根阶层有着最强烈的公益意愿,但由于社会层次较低,并无法接触到大量的资金,人力,社会资源。而这也留给了众多基金会的管理者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更有效的将钱输送到这些十几年如一日工作者的NGO体内,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草根公益阶层不够专业,缺乏管理技能等,因此还不具备使用大量资金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这是商业强势群体的一种有色眼镜。我在后面两点都会提到。

挑战之三:商业与公益之辩
商业是不是等于专业,高效率?是不是公益组织一定要向商业组织那样运作?我想这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业内提出要让NGO更多的学习商业公司的技能的初衷是好的,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当NGO开始向商业组织学习,最先学到的不是公关营销等技能,而是商业那种关注短期效益,效益最大化等并不适合NGO发展的东西。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因为那些商业技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掌握,都是顶尖公司数十年的积累;然而任性是趋利避害的,因此想要学习些短视,浮躁是很容易的。另外,NGO是否真的需要像商业机构那样目的性十足的运作?我想不需要。记得很久前看农家女月刊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专门提到了农家女不希望将自己变成商业公司那样的办公室氛围,希望这里永远是农家姑娘们能够自在来往交流的“家”。当一年多过去后,再回头来看这句话,发现十分有道理。NGO不是商业,然而现在我们是否在商业强势的影响下渐渐失去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辨别力了?

挑战之四:公益的专业化
接着第三点,目前业内一直在呼唤公益的专业化。其实不仅仅是公益,企业界也在一直强调专业二字。就连疯狂的赛车里面都几次拿professional这个词开起玩笑。然而,究竟什么是公益产业内的专业化?是不是营销,公关,财务,法律………………当然,这些都是。但对于目前现阶段的中国公益,我想最重要的专业化应该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处理的专业化例如如何保护河水免受污染的专业化,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专业化,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妇女的心理疏导的专业化等等。然而这一年多我听到更多的是商业技能的专业化,我们是否有些超前,有些舍本逐末了呢?

以上的挑战是我亲身经历后的反思,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的朋友不同意我的看法,希望能够在这里和大家更多的交流,真理越辨越明,让我们一同关注公益,讨论求真。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公益之旅。
发表于 2012-2-23 15: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23 15: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挺好的
挺深刻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2-2-23 16: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深度的文章,公益任重道远。
发表于 2012-2-23 16: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像这样有深度的文章
大家是应该多关注的
发表于 2012-2-23 1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23 18: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23 18: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右为难  进退两难  做与不做都难
发表于 2012-2-23 19: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23 20: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挺准的
现在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国情
唉!
发表于 2012-2-23 21: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也看不到老船的公益帖子了,一切只能成为回忆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