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2|回复: 0

[安徽 滁州] 雨游滁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18: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早就知道安徽滁州,但一直没有机会实地看一眼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和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那一片琅琊山水。2013年6月10日有暇,我来到了滁州。
  抵达滁州已近傍晚,见天色尚早,未及安顿住处便先赶至滁州城西的琅琊山景区熟悉方位。琅琊山是一片海拔不高连绵起伏的群山,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此而改名。
  见游人未购门票就进入景区,一问得知每天早8时前和晚6时后,游人可免费进入景区。这大概是当地政府的一项惠民之举,林壑幽美的琅琊山的确是当地市民健身散步的好去处。我进入景区,沿着一条柏油路面进入溪谷,路两旁树木参天,枝叶茂盛。道路左侧有一道名为玻璃沼的溪流,水声潺潺,溪谷平缓处溪水汇成一潭名为醉翁潭。

  景区内这条柏油路是在一条登山古道基础上铺设的。这条古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名为琅琊古道,条石铺成,蜿蜓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行至醉翁亭景区前薛老桥,柏油路消失,琅琊古道的真容出现在我眼前。

  走过薛老桥,前方不远处右侧山麓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就是醉翁亭景区了。因为已过开放时间,景区门已锁,无法入内。

  院前溪旁南侧有一处泉眼,便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提到的酿泉。泉眼分左右两泉,因而泉眼周围用石块对应砌成两个方池,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不过尺余。据说两泉500年相“让”一次,故酿泉又名“让泉”, 方池上方那块有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滁州知州王赐魁所题碑刻写的就是“让泉”二字。

  不知不觉暮色四合,天空中还飘起零星雨丝,我便踏上返程,在琅琊山景区附近找到馆驿歇息。

  当夜天下起了雨直至翌日晨仍不歇,而我之前看的滁州天气预报则并未云“有雨”。用罢早餐,我在旅馆旁的一家超市购了把雨伞,乘车至琅琊山景区。

  打着伞行进在昨日傍晚走过的柏油路上,因为下雨,玻璃沼溪流潺潺的水声响了许多。

  走上一座小巧古朴的石桥,入得醉翁亭景区院门,一拐弯,终于见到了慕名已久“有亭翼然”的醉翁亭,此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而名列其首。

  景区院门内有一幅砖刻楹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香犹在”,应是清代人所撰。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的醉翁亭,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贬任滁州太守的欧阳修而建。欧阳修常在此饮酒赋文,并自称“醉翁”,写下了传世不衰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其实,醉翁欧阳修当年知州滁州时仅为不惑之年,并非老迈。正值壮岁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

  醉翁亭为歇山式,吻兽伏脊,飞檐翘角,16根柱子分立四周。这座典型江南园林风格的亭子与众不同之处是四周木靠栏座凳中间还装有四个小桌几,景区导游谓此桌几一则可放置酒具、菜碟,二则可供欧阳修批阅公文所用,这当然是笑谈了。

  醉翁亭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由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也在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两块碑刻就在醉翁亭西侧的宝宋斋内。醉翁亭匾额上的“醉翁亭”三字就是集的苏轼《醉翁亭记》碑刻上手迹,“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金石珍品,使醉翁亭当之无愧成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自建成后已多次重建重修,已非宋物。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说明历代醉翁亭都是在原来亭址重建的。

  醉翁亭景区实际上是一组古建群落,醉翁亭后是二贤堂,最早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是滁人为纪念王禹偁和欧阳修两位知州而建。堂内并列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王禹偁的《点绛唇》也是我较欣赏的一首词。

  醉翁亭西侧便是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始建。高约2米,近1米两块四面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碑就嵌砌在宝宋斋东侧外檐下的墙壁上。为了保护文物,碑外安装了玻璃镜框。

  宝宋斋前是意在亭,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原名“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场景建“曲水流觞”。我想曲水流觞这种文人雅集的酒具大概只能是小木碗之类,如果是磁杯则不能随水漂流而只能下沉水底矣。

  宝宋斋西侧是古梅亭,原先是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原名“梅瑞堂”,后人改名为“古梅亭”。亭前的古梅就是相传为欧阳修当年所植,故称“欧梅”,花开之时,苍劲枝干枝头上绽放的梅花,粉中带白,香气悠悠,为醉翁亭又一景。这株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另外三梅为湖北黄梅晋梅、浙江天台隋梅、云南昆明唐梅。

  古梅亭前是一处方形水池,池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洪熙年间的亭子,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既可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古梅亭西侧还有一处小院落,在那里的一处墙壁上我看到一块欧阳修文、苏东坡字的《丰乐亭记》碑刻。丰乐亭是欧阳修在琅琊山自建的一座亭子,同为欧文苏字,不知为何此亭却并不出名,也许是《丰乐亭记》文采不如《醉翁亭记》之故罢。此处的《丰乐亭记》碑刻不是原物,丰乐亭也不在琅琊山核心景区内,寻访不易,且据说还在重建,我也就未去寻访。

  出醉翁亭景区,沿着琅琊古道前往琅琊古寺。醉翁亭至琅琊寺这段明代古道保存完整,长约1200米,两旁树木茂盛,景色清幽。

  沿途经过一处由山溪汇成的溪谷湖面,此湖名为“深秀湖”,取《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之意。此处溪流名为“琅琊溪”,是不同于醉翁亭一带玻璃沼的另一股溪流。

  琅琊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原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称“琅琊寺”。 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的琅琊寺,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环境清幽。

  拾级而上,来到天王殿前,我未入门,先右拐前往无梁殿。过三天门,来到无梁殿前。此殿亦称“玉皇殿”,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也有说建于东晋,为砖石拱形垒成,无一木梁。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殿内有玉皇大帝坐像。此殿应是道教建筑,与作为佛寺的琅琊寺应该是另一系统,现在共为一寺,看来是佛道一家。

  离开无梁殿,来到琅琊寺大雄宝殿北侧的濯缨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莹澄澈,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郑大同游琅琊见此泉水清洁无比,可洗帽缨子,便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称此泉为濯缨泉。

离濯缨泉不远的崖壁有一天然洞穴,洞口危石为门,上方刻有“雪鸿洞”三个大字,取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之意。雪鸿洞不大,但却是千百年来琅琊寺历代高僧研习经典、禅定修行的圣地。

  雪鸿洞旁就是藏经楼和千尊玉佛殿,相传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后有一部经书藏在这里。殿门紧锁,里面深藏的应该是缅甸捐赠千尊玉佛了,不知著名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石刻和《金刚经》碑是否也在此处。

藏经楼前就是大雄宝殿了。

  峰的雄姿。雨还在不停地下,雨雾中山上树木枝叶层层叠叠,空气湿漉而视野朦胧,及至山顶,树影空隙处的远山近岚都隐没在雨雾,莫之能辨。

  自南天门下至琅琊寺,早已汗湿衣衫。乘上景区交通车下山,山风袭来,顿感凉意。出得景区山门,回望身后层峦叠嶂、曲径幽泉的琅琊山,身心怡然。

  记挂韦应物的西涧,我辗转来到西涧湖边。唐代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流连忘返的琅琊山麓那条小溪,沧海桑田,而今建坝拦湖成为滁州城西水库。水库名为城西湖,又称西涧湖。放眼望去,细雨中的湖面显得浩淼而空濛,不过那份“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旷远恬淡还是依稀能体会得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