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5|回复: 0

[云南 玉溪] 桂滇之旅十四 —— 建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6 22: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  月 5  日
  建水历史悠久。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马援古道”必经之地。唐代为南丝绸之路“安南通天竺道”要冲,开始筑城。元代以来,一直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繁华富庶甲于滇中。因历史上文教昌盛,古迹众多,文物荟萃且保存较好,被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昨天下午游览情况来看,粗略玩一下一天时间都不够。所以早上续交了一天房费,马上就继续出游。

      建水包括老城和新城两部分。文化古迹基本上都集中在老城。对着地图确定一下要玩的景点,研究一番参观路线后决定,除了从宾馆门口坐12路公交车到建民中学下车,去找大板井,接下来老城的景点都不坐车,要边走边看。手中的地图虽然较大,也较详细,但还是赶不上城建的速度。尤其在城乡边缘,道路变化大,外来人口多,找到这个大板井还费了点功夫。

      建水井多,好像缘于地质变化。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政权在这儿修筑了惠历城,当地彝语为“水边之城”,汉语译为建水,就是因为境内河流众多而得名。到了明代,这儿却成了日渐干涸的坝子。好在水位普遍较高,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纷纷打井。建水这儿本来就文风较盛,人们开挖水井也花样翻新,各种形状式样的水井,加上各种富有诗意的名字和传说,建水的水井出了名。“市井”这个名词古已有之,说明要成市,必须要有供百姓共汲的井。尽管古代统治者和一些自命风雅的文人把“市井”贬得粗俗鄙陋不已,但水是每天要喝的。古诗源开篇第一首“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辛勤劳动换来自给自足,有吃有喝,这就是皇帝老子都管不着的神仙日子了。

      建水最多时曾有过多少口水井,没法统计。“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描述的是建水最著名的六大古井。我们刚才已经看了不远处的小板井“渊泉”,现在这眼井口宽大,铺着大石板的大板井,就是“溥博泉”。据说此泉“水味之美,甲于全滇”,有“滇南第一井”的誉称。和我们昨天在朱家花园看到的那口会漫水出来的井不一样,水位较深,要借助绳索吊桶才能打水。来大板井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借他们的工具提了一桶水上来,饱饮一通,的确清凉甘醇。建水现在家家户户都通自来水,但人们还是喜欢从大板井这类古井中取水喝。长沙同样到处都通自来水,沿湘江风光带也有可直接饮用的水管,但人们还是喜欢到白沙古井取水,走很远的路,到岳麓山上打泉水。我想这就是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文化。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曾带给一个城市生机和活力的古井,只有喧嚣繁华的街道和呆头呆脑的高楼,这个城市还有没有灵魂?还有没有能让人心境平和的灵气?

      大板井历经数百年保存完好,和建水人喜食烤臭豆腐有关。民谣云:“云南臭豆腐,要数临安府。闻着臭,吃着香,胀鼓圆圆黄灿灿,四棱八角讨人想,三顿不吃心就慌。”而建水最好的豆腐,就是用西门外这口大板井的水做的。我们手中的地图上有建水精品旅游线路介绍,每一条上都有“古井、豆腐作坊”这两处必看项目。古井与豆腐作坊为邻,豆腐作坊以古井为根,相辅相成。古井不竭,建水人吃臭豆腐不已;只要建水人喜吃臭豆腐,就会千方百计保存这口古井。

      我们进到板井豆腐坊,正在加工豆腐的妇女和孩子望着我的胡子大笑起来。笑归笑,关系马上融洽了。她们递上雪白如乳,细腻软嫩的豆腐非要我尝。豆腐品质果然优良,难怪建水烤臭豆腐能“臭”名远扬。我在长沙也喜欢吃油炸臭豆腐,包括颇负盛名的火宫殿臭豆腐。但孤陋寡闻,不知制作长沙臭豆腐的豆腐出自何家何门。是不是也像建水臭豆腐这样知根知底,这样讲究,正本正宗?

      豆腐作坊里炉火正旺,熬豆浆的师傅在腾腾热气中费力地操持着。我们看到有些老年人提着壶,挑着桶来豆腐坊打一些淡黄色的水,感到奇怪,问有什么用。她们说,这是做豆腐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发酵的酸水,对豆腐坊来说是弃物,但用来洗涤食用餐具,却是最经济,最环保的清洁剂。。。。。。

      我望着巷子里穿流不息来挑井水,或是挑豆腐酸水的人。一个个身影从远处的巷子里走来,又肩挑手提往深深的巷子里走去。留给古巷石板路上断断续续的水痕和一串湿漉漉的脚印。岁月留痕,莫非这就是古风古韵?有的东西并不是刻意维护保留就可以留存下来的。其实也无需刻意维护和留住什么。当我们匆匆前行的时候,回望一下过去,不会停滞不前,只会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淡然,也多一分走向远方的自信和坚定。

      沿着大板井的石板路往东走不远,就是建水西城门。建水明代有四个城门,除了我们昨天下午看的东门朝阳楼,其余的后来都因战火毁坏了。西门楼是近年新修的,城门上方是“清远门”三字,门楼上悬挂着“挹爽楼”的大匾。以我的看法,损坏多年的东西不修复也罢,弄个假古董或仿古建筑没有什么意义。但建水西门与整个建水的建筑文化风格还算相配。修了也好,百姓想“登临送目”,“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好歹也有个聚集人气的制高点。只希望今后天下太平,别瞎折腾,让建水西门能长存下去,几百年后,那就是真的古城门了。

      离西门楼不远的临安路上,座落着被誉为“临安首寺”的指林寺。寺名由来,据碑刻记载:宋代大理国统治此地时期,此地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某日,有人逐鹿至林中,鹿忽不见。只见一异人前来,指着森林对众人说:“鹿居此久矣,汝辈为何取它?”言毕,亦复不见。众人皆惊诧,以为遇到神人神鹿,便立小庙,绘塑神像以祀。后香火日盛。至元代时,郡人扩建庙宇,大兴土木,建殿修塔,栖主持,并取前述异人事,书“指林寺”匾悬于门楣。碑刻称:“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明、清时进一步扩建,“幡幢杂沓,鼓钟振扬,为一郡瞻依之所”,“有十方大禅刹之风”,成为滇南的著名禅寺。

      我们现在看到的指林寺,早已没有往日的气派,据说只剩下正殿和牌坊。但正殿经古建专家证实,确为700多年前元代所建,而如此古老的木构架建筑,全国罕见。正殿内绘于明代的壁画;正殿丹墀前牌坊上,相传是逃亡入滇的明建文帝题写的“第一山”;,殿前的石栏、碑刻,斑驳磨损,一一见证了风雨飘摇的历史。建水党校现在指林寺内,指林寺和其他完整的寺院不同,没有主持,没有僧众,也没有香烟缭绕和暮鼓晨钟。但正殿和牌坊保存完好,到处干净整洁,草木茂盛。这样很好,作为古迹,自有属于它的历史。毁了的就毁了,没有必要全部修复;而保护那些历经劫难仍留下来的古迹,就是后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虽然党校设在古寺内有点滑稽,但像指林寺这样由政府管理的模式,对保护古寺大有好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