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26|回复: 0

天生烟泉富桥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2 2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生烟泉富桥庙
韩城的水利兴于秦,董吴王率民修吴王寨下堰,灌溉涧东村门下土地百六十亩。后有唐代云得臣在禹门口凿骆驼巷灌溉龙门以南地区,在明代马攀龙任知县时,大兴水利,使澽水、芝水、盘水几大流域获益匪浅。就盘陶川而言,民间有谚语:“桥、庙村的水地,烟泉的堰,桥西畜拉梯级水井车灌西埝”。烟泉出在烟泉村,村西有上百亩平坦土地因烟泉出口水位低而浇不上,反而盘陶川桥儿、武王庙村川道宽阔,土地平坦,盘水顺流下,修渠事倍功半,武王庙村、桥儿村的水地最多而名声远播。或啟于明、或始于清、最迟也在民国时期,因未立碑记载,说不出具体年代。特别在清末,当时的党家村因经商致富,平原扩张已无空间,他们在山区大量购置土地、山林、桥儿、武王庙村门下有他们大量水地。有一位过逝的老人曾经这样说过:“桥儿村这么多水地,却无本村人一块擦尻子胡墐。”可能在当时由富户与其他村民合伙在烟泉下垒坝、开渠,渠经水骨崖底,炸山开石、流过桥儿村大坪,跨陈沟过桥村门下,再越洞沟口,经武王庙村门下,直到武王庙址为止,共约3公里,灌田千佘亩。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先人利用靠近河道或者渠道较近土地打旱井,将河、渠水引入井中,用码扎吊上柳条罐,用人力搅动进行灌溉。1966年前后,陈启章任队长时,桥儿村在原有灌渠的基础上对靠渠道近的桥西西埝梯级旱地,打成旱井,将渠水引入井中,装上上水管道及驱动齿轮,用牲口像拉石磨磨面一样转圈,水被抽上来灌溉,由于当时无电,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由于旱地一埝比一埝位置高,所以用这种办法逐级往上抽水,最高达到四、五级,当时由于全大队进行抗旱竞赛,谁家成就较大者得优胜红旗。桥儿村一直把红旗插在村中井房坡旁边的槐树上,以示取得胜利。到1971年,由当时桥儿村队长孙云章规划,全队动员,请山西匠工利用河滩石在烟泉村下筑成石砌坝,因当时参与的年青人多,起名叫“五四坝”。一直受益至今。
盘陶川的水利以烟泉坝最早、而且利用盘河水,加上烟泉水的补充调济,时刻保障桥、庙村的饮水灌溉,是这两个村一条生命线和幸福渊泉。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集体化道路,水利事业达到顶峰。前后各村大修水利,先后有翻底村在楼枝村东石神凸下垒堰、经悬崖峭壁修渠带水磨,灌溉村东小片土地。全大队在桥儿村下筑两条堰,一条灌溉武王庙门下靠河边的大片土地,一条经武王庙村南崖灌溉武王庙村东南大坪(楼枝村、武王庙村辖地)。烟泉村自修渠道灌溉门下小片土地,且代水磨。屯儿村,党家湾在党家湾村西南垒坝引水带水磨,灌溉屯儿村百亩土地。这是盘陶川水利最兴盛时期。到1980年后,随着分田到户,集体公益事业无人管,也投资不起,加上用电的普及,水磨全部停止,唯有桥儿,武王庙村的渠道仍然发挥着优越的天然效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