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9|回复: 4

救援之惑(原作:1969信天翁)

[复制链接]
zzy
发表于 2012-2-8 23: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冬季的来临,户外活动的数量和参与人数都急剧下降,然而,与之相反的是事故数量的持续高涨,入冬以来,几乎每周都会有救援队出发,甚至一周同时出现在两个甚至三个事故地,我从心里敬佩那些冒着严寒与危险奔走山间雪中的救援队员们,看着那一幅幅照片,一张张成功施救后的笑脸,冬日的寒冷在心中消散。    冷汗下来了,不知不觉,但真的很冷。
    目前北京大概有十几支救援队伍,依附于各种各样的组织,有网站的、有俱乐部的、有热心人的,大家一致高举公益大旗,免费施救,让人感动,让人唏嘘。或者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一旦你迷失在北京的山上,那是一定有免费救援的。在诸多的救援队伍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两个主体:ZF的专业救援队伍和商业救援队伍,北京乃至全中国的户外救援竟然由纯公益的民间组织撑起了半边天,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当然公安和消防队伍也在救援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功不可没。
    本人也曾经参与过救援行动,完成任务时的欣喜确实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但由于诸多原因,和那些整日严阵以待的救援队员相比,就剩下汗颜了。在此,再一次向北京乃至全国的公益救援队员们致敬。
    曾经和很多朋友们聊起过救援问题,包括目前公益救援队的许多大佬级人物,但我的想法似乎有些另类、有些不符和谐社会的倡导,因为我推崇的是--商业救援。
    上半年曾经有一条新闻领我很感兴趣,一位美国小伙子因为自己的不慎,户外遇险,但被成功施救,随后收到一封高额救助费的通知书。相比我们的公益免费救援,美国人实在是太没有人情味了,人家受到那么大的惊吓,还追着屁股后面要钱,资本主义就是一切向钱看,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好啊,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那种阶级兄弟的感情,他们是永远也追赶不上的。据说那个美国哥们儿肯定要自己掏腰包了,因为他没有上户外救援类的保险,这次保险公司该乐了。
    昨天,救援队再次出动,目的地是门头沟雁翅。据说是去了10个人,三辆车。算个小帐吧,从西三环到雁翅来回120公里,每辆车耗油10公升,3辆车,200元油钱,好在不用走高速。救援队都有无线电,极大的节省了电话费,就算是30元吧,人工费就不算了,都是阶级兄弟,其他的不好说,也就不算了,套用本山大叔的话“来前儿的路费谁给报了?‘
    我没有参加任何救援组织,自然不知道其中的运作过程,但有些细节多少知道一二。某知名救援队即使有些许赞助,但队员们的队服仍旧要自己掏钱购买,其财务状况可见一斑。有些队员不是很理解但仍旧不断的参与救援,只是因为他们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是户外最可爱的人,只是我不知道他们的热情能够维持多久?试想:从温暖的房间甚至被窝中冲进无边的寒冷,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带着自己的装备、打着自己的手机、开着自己的汽车、烧着自己花钱买的中石化的汽油、或者还要带点水和巧克力牛肉干,或者半天、或者一夜、或者两天、三天...;老婆急了,孩子闹了,老板骂了,老妈哭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终于,任务完成了,一个热情的拥抱化解了所有的疲劳和怨气,回到现实中,你仍旧是一个凡人,上次的被救者还在眼前浮现的时候,电话中又传来新的指令,于是,出发。再一次向救援队员致敬。
    有人会骂我寡情薄义,有人会说我势利小人,听多了,也就无所谓了。但我坚持认为既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也就不能总有免费的救援。道理很简单,凭什么要让救援队为被救者买单?凭什么要让队员为被救者买单?甚至凭什么要让纳税人的钱为某些人买单?长此以往,将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既然有免费的救援,那我们就敞开了跑吧,反正一个电话就会有人来救我们,于是事故越来越多,于是救援队员越来越忙,于是救援队出现减员,于是某些遇险者得不到及时救助,于是...。
   
    于是我就想,救援的主体应该是ZF的专业救援组织和商业救援组织为主体,而公益组织顶多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于是我就想,面对每人千八百的救援费用,领队或许很更认真尽责,队员会仔细掂量自己的能力,那时候事故是否会少些呢?毕竟没有几个人愿意为救援掏钱。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驴友们别再拿免费救援当干粮了,救援队员也是人,也都拖家带口,也有自己的生活,都把自己当个宝吧,如果救援队都解散了,咱们玩儿的是不是更开心呢?
发表于 2012-2-9 02: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老特的观点:“别再拿免费救援当干粮了,救援队员也是人”。量力而行吧
发表于 2012-2-9 04: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问一下被救援的各位,出险后昨不打保险公司的电话呢?人家也号称24小时救援的。
发表于 2012-2-9 08: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旦出现商业救援组织,就会必然出现救援效率、质量、定价和结果等方面的争议,出现被救援人起诉救援组织救援不力的情形。为了维持救援质量和客户满意度,高昂成本是必需的。在目前阶段,几乎不可能出现赢利。对于救援队员而言,是作为拿工资的员工,为客户提供服务,等待客户的评价(注意:是付费客户);还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像英雄一样接受非付费客户的崇拜和赞颂,至少获得心理意义上的补偿,甚至还能获得等同于经济收益的知名度,哪一种更好,自然不言自明。个人认为,目前的模式没错,但缺少联合,缺少团结,出现了救援资源浪费甚至内部竞争的现象。从经济学观点,有限市场、适度竞争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但救援不能是商业行为。
发表于 2012-2-9 08: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业组织是以逐利为唯一或主要目的的,它们只会想方设法创造需求而不会减少需求,最多只能抑制需求。但我想,没人愿意看到由于担心经济问题不敢救援从而导致更大的伤害的情形出现。这其实类似于没钱的病人医院收不收的问题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